我读系列之《江城》

这是一本一个老外写的在中国两年教书生活的记录,以一个文化外来者的身份,详细记录了特定的时间范围内(1996-1997年)一个普通的江边小城的生活百态与中国大事件。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是一个积极融入中国普通生活的外国人。他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中国学生的一些常见特征:如习惯写现代八股文、思想受控较深、相对内向等;他也描述了中国学校的一些常见特征:政治高压线、洗脑式政治灌输等;普通的中国人民身上的种种矛盾性格:善良、热情、爱看热闹等也得到了说明。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从刚来江城时的种种不适应,到慢慢熟悉、习惯并爱上这里的生活,他与众多的涪陵市民成为朋友,彼此较为深入地有了了解。涪陵的市民也从他和亚当初来时的围观到习以为常,直至舍不得他们离开,最后成为他书中的一个个鲜活形象。可以说,何伟和涪陵市民是一体的。
书中记录了一些时代的印记:三峡工程的建设带给涪陵这座江城以及人民的变化;一位学生的家长,因其父亲在48年去了台湾从此与弟弟走上了孑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何伟所在学校的书记夫人,年轻时教学英语课程,却因为赶上“文革”,因江青对英语的厌恶,教不成英语;一位学生的姐姐在厦门工作,回家探亲时骄傲地展示手机与进口洋酒等等,读来让人觉得非常有亲切的感觉,有很强烈的共鸣与代入感。
另外,书中也尝试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中国当代政治事件做出了作者自己的一定上的解读,但往往都是点到即止。有一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关于学潮的,作者说:再怎么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肯定不是由学生来作主的。
书中对我比较有触动或者让我感到比较惊奇的地方有:
1.在大学生中展开军训活动,竟然是因为那场学生运动;
2.这里的上团体很多,也不乏爱国主义,但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发,既可能出于心系祖国的真情实感,也可能是因为恐惧和无知。你可以操弄这种恐惧和无知,告诉人们,尽管大坝可能会破坏江河与城镇,但却对中国意义重大。
3.如果他们对我多一些了解,也许就不会那么认为了。
是的,如果双方都能多一些了解,也许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冲突和误解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