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2》观后感

《猩球崛起》是这几年为数不多的让我看完后有写观后感欲望的电影,和《饥饿游戏》的地位快不相上下了。

《猩1》的内容暂且不做讨论,年代稍微有点久远,不喜欢炒冷饭,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震撼。《猩2》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和一群有人类智慧的猩猩之间,两个物种,当因为求生的本能交错而产生矛盾时,由于外形上的巨大差异,非常容易有激烈的碰撞和场景感。考察的问题,往大了说是战争与和平,往小了说是信任,两个主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老问题,新视角,而且是非常独特的视角。
让我们把时光机稍微拉远一点,回到远古时代。当人类在广袤的大地上开始活动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必须是生存。就算到今天,生存仍然是很多人每天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生存,就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保证自身的求生本能得以满足。回到影片中,当人类与猩猩们正面接触时,由于种群的差别,两边的个体都十分震惊,在寻求生存的前提下,两边的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看到,由于猩猩的首领凯撒的远见(也有点妥协的意味),战争的苗头得以暂时的扼制。随着双方摩擦的升级,终于陷入战争状态。无论有多少力量在争取和平,也无法填平两边的个体差异鸿沟。我们看到,最后凯撒对人类科学家马尔科姆说:我们注定是要战争的,再见。也许我们能成为朋友。可见,凯撒是从一开始便认识到最终的结局的,他之所以同意人类科学家进入他们的领地去修水电站,是想为他的族群争取和平的机会,也是冀希望于人类中也有人和他一样的想法从而得到双方的和平共处。同时,也由于凯撒的特殊背景,导致他对人类有一些特殊的报恩之情。但是,正如背叛他的库巴所说,难道人类修好水电站后,在得到更多救援的条件下,就不会向他们进攻吗?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凯撒肯定是知道答案的,因此,我们看到凯撒始终被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贯穿所困扰,在最后才得以清晰。于此对应的是,人类科学家马尔科姆,他一开始也是抱着力争和平的态度,但他对这一想法的坚定,肯定不如凯撒来得坚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于凯撒这种拥有人类智慧、但体形明显超过人类的物种一种未知的害怕。所以我们看到,最后他和凯撒拥抱告别的时候,失望的情绪是没有凯撒高的。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马尔科姆对于凯撒他们,一直是以一种非常人道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形象出现的,最后的站队选择也是出于形势的逼迫而不得不做出的。
再来看看信任。影片中我们重点关注两组信任关系。一是马尔科姆与凯撒之间的信任建立与凯撒与库巴之间的信任撕裂。前者的建立是在一步步的试探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双方都做出一些努力与让步。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你帮助对方的最关心的人往往对信任的建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再来看后者,凯撒与库巴的信任撕裂,客观地说,一半对一半的责任。凯撒对于库巴的误解解释不够,对他的野心估计不足,在库巴有初步反抗行为的时候反应过激;库巴则对信任关系不够重视,一再被仇恨蒙住了双眼,最后反攻双方信任撕裂。同时我们也考察一下凯撒与他儿子之间的信任撕裂与重建。这是颇有意思的一个过程。因为,首先,他们之间是最为亲密的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无法割断。在一次次目睹父亲几乎不讲道理的处理后,小猩猩无奈之下选择了背叛。其次,在父亲不知下落的情况下,因为亲情的感召,在见到受重伤的父亲后,达成了谅解与信任重建。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亲的凯撒,是始终对儿子信任的。即便他与库巴一起领头造反,也是当作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一笑了之。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以智慧动物视角反思人类行为的科幻电影,情节紧凑,立意深刻,实属佳作,5颗星。

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若干思考

首先,陈述一下我的基本观点。我认为,无论是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还是今天摧枯拉朽般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内容为王”的模式之下。不管内容本身或者获取内容(也即信息)的方式等方面如何变化,都没有逃出这一定律,以下详细说明:

一、首先,内容是用户最根本的需求点,因为一个用户连接上Internet之后,他最希望得到的便是信息,公众的、私人的等等。互联网本身也是作为信息交互的工具而被发明的。

二、内容本身的变化。传统互联网时代,门户和搜索引擎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一阶段,内容以新闻时事、电子邮件、论坛等为主,代表企业雅虎、Google(国内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基本上以模仿为主);到了互联网2.0时代,随着博客、视频网站、SNS网站的兴起,内容本身发生了变化,个人信息如照片、文字等开始占据上风,代表企业Facebook、Blogger、Twitter、YouTube等;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照片、视频等内容的录制得到了快捷且高质量的呈现,内容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个人信息中照片、视频的比例迅猛提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潮流,代表企业或者应用如WhatsApp、新浪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的水平亦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三、内容获取方式的变化。无需多言,从PC到移动设备,从单一浏览器到各式各样的APP,这种变化是巨大且令人难以抗拒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设备本身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内容获取方式的变化还是这种变化促进了设备的发展。这一环节,不得不提到的两家公司:Microsoft和Apple。

四、内容发布方式的变化。从传统的门户编辑方式到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发布者,发布方式和获取方式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变化过程。

跟踪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见,围绕这三要素,IT业界经历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更新换代过程,主角也是一方唱罢一方登台。这其中,我想单独评论一下亚马逊这家公司。这家以在线书店起家的企业,深谙“内容为王”的精髓,先后推出电子书、Kindle设备、Kindle Fire设备等,始终跟随时代潮流,以内宅为主业,屹立行业数十载,风华正茂。

综上所述,展望未来,我认为,下一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力点可能出现在如下领域:可穿戴设备、人体感观接入、万物联网交叉等等。

我读系列之《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政治寓言(预言)小说。故事梗概不再做介绍,书不厚,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总之一句话,短小精悍,寓意深刻,4.5星推荐吧(和《1984》一样,奥威尔只指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因此扣掉0.5星。可能他自己也还没悟透其中道理吧)。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动物们第一次意识到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时候,他们有过反抗,只不过被绵羊的声音盖过,被凶狗震慑住了。试想如果他们的阅历再丰富一点(比如那只驴),能够想到这种妥协会是另一个极权的开端的话,会不会反抗的力量会更坚决些、也更强大些呢,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毕竟这是他们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啊。对此,我没有答案。也许经过几代人,在阅历再丰富一点的时候,或者教育水平提高而带动人们智慧增长的时候,会发生一点什么吧,但我对新的统治者能够实行开明教育持悲观预期(如小说中所写,开展的是愚民教育)。另外还有一个答案,是一个小伙伴说的,就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的高度便捷,使得信息不对称急剧下降,促使民智开启,加之时间积累,应该会促进反抗的力量增长。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特别满意,原因有两点:一、时间跨度难于估计;二、如果出现类似朝鲜这样信息封闭的状态,这种可能性就基本被抹杀掉了。哎,想不通的问题,真是要命啊。顺便批评一下微博上很受大家欢迎的“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容易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心就巴掌大点,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悲伤,是我们承受不来的。给自己一些顾影自怜的空间就够了,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个路人甲,所以有时候没心没肺一点,冷艳高贵一点,做一个装傻的旁观者真的挺好的。”论点,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还如此愚蠢得将自己圈起来,真是非常可悲和可怜,你不关心这个世界,却要世界关心你?还是省省力气 吧。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子情怀都被掉光了,严重鄙视之。

这本小书,最初带给我的震撼还是无以撼动的,感谢乔治·奥威尔。

我所理解的A股市场

首先,A股市场是一个公开的、合法的国家性大赌场,大家来到这里,都是来投机的,心照不宣般。快五年的洗礼,我的理解是,在A投进行投资买卖,是一种玩法更为高级的赌博游戏罢了,遵循投机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只不过,这种投机,押注的选择更多、影响因素更多。关于这一点,这两天在雪球上看到一位牛散也写了类似的文章,见:http://xueqiu.com/3007723535/28620231

其次,A股市场是一个跟踪社会生活变迁的绝佳窗口。我们常说,文学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同样的,A股源于生活引领生活。远的不说,自打09年入市以来,市场的热点也总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最关切的点或者生活的改变。比如,这两年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和其相关的上下游厂商股价一飞冲天;再比如,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文化股也是经历了一次长牛行情;最近的例子莫过于可穿戴设备和特斯拉电动汽车概念股,当谷歌宣布收购Nest公司,特斯拉宣布进华时,你懂的。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不妨看看A股吧。

再次,A股市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地位和等级在市场中仍然清晰可见。君可见春江水暖为何总是机构先知?答案很简单,更靠近消息源呗。再问为什么更靠近呢?你说呢?

最后,A股市场也是一个观察人性的绝佳场所。人们来到市场都是为了追逐利润的,这个残酷的市场会把人的贪念无限放大,同样也会把人的恐惧无限放大,于是市场里每天都会上演极乐极悲的两端故事。在这熙熙攘攘之中,财富完成从一部分人到另一部分人的转移。如此这般,无限反复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人性的贪婪、自私、狂暴等特点被那些上上下下的波动勾引得以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如杰西·利弗莫尔所说:“华尔街从未有所改变,财富来来去去,股票此起彼落,但华尔街永远没变,因为人性永远都不会改变。”

我读系列之《社会契约论》

我向来推崇道家的“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相如何,皆缘由于他的内心层次,而内心层次不光是成形于其个人性格,与他所处的社会面貌亦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个人身处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个人的面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注意,我这里不是在重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我个人的阅历而言,我看到的台湾人、香港人与大陆人民在面相上便有着十分直接的证据用以证明我上述的观点。在看法国大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前言时,我看到他也有着类似的论点,这一段见于卢梭另一本著作《忏悔录》的文字摘录于下:

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是他们的政府的性质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尽可能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性质的政府才能培养出最有道德、最贤明和心胸最豁达的人民?——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性质的政府才能培养出按“最好”二字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足可称为“最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