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系列之《月亮与六便士》

讨论会第二期选择的讨论书目,这本毛姆写的《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情节不多做介绍,只摘录全书我最有共鸣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这段话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极为精准而传神地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沟通困境与孤岛状态。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内心的想法说给别人听,却找不到一个出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个不用你说就能懂你的人,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弥足珍贵的。且行且珍惜吧。

罗辑思维观后感

最近因为感情上的困扰,向朋友求助时,有人给我推荐了罗辑思维,说是有介绍剖析女神心理活动的章节。慕名看了两集,记录一些观后感。

1.罗胖子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深入下去,这种路线带来的好处是目的性非常强,也更容易激发读书兴趣,因而收获体会通常比较深刻。这一点我表示非常赞同,因为我自己也基本上是这样在操作。

罗胖子还说,如果你不想看,但又想知道一些书的内容,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请人读给你听,请类似于他这样的人,读过之后再讲给你听。这一点我是非常不赞同的。每个人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心得与体会,如果听人讲述,势必会带上讲书人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做不到客观。所以,我建议真正想读书的人还是花点时间自己看吧。

2.关于追女生的一个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女追求过程中,分为几个特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只做每个阶段的事情,男生要掌握好这个过程的进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推进阶段的举措,直至表白确认关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观点基本赞同。

再一次因为你失眠,你赢了,好吗

坦白说,这一次完全在意料之外。

就在你四天都没有理我的情况下,我别无他法地选择了借酒消愁。三两瓶下去,酒精上来了,脑袋略微昏昏沉沉,顺着就睡过去了。迷迷糊糊中,感觉天已经亮了一般,猛的睁开眼,一看,十二点过一刻。好家伙,这节奏完全被打乱,相当于睡了一个午觉,不尴不尬的,只能干瞪眼再培养睡眠了。

这几天来,我越发发现我的精神世界已经快被你全部占领。我已无法再阻挡你的音容笑貌的攻城掠地。与此对应的是,你对我的态度只能用冰冷来形容。我尽量去把它理解为欲就还推的矜持,这是一个女生在未知情况下的天然担忧和恐惧。我只能告诉自己冷静,耐心,在见到你之前都必须保持克制,不去打扰你,避免你对我反感。还有三天半的时间,我知道会很煎熬,但我会想办法熬过去的。

刚才突然闪过一个年头:如果将来万一有幸成为男女朋友,然后告诉你这个博客地址,当你看到这些记录的时候,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我读系列之《社会契约论》体会与摘录

翻了几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附注里面读到这样一段论述,觉得甚是精彩,摘录如下:有两种隶属:物的隶属,这是属于自然的;人的隶属,这是属于社会的。物的隶属不含有善恶的因素,因此不损害自由,不产生罪恶,而人的隶属则非常紊乱,因此罪恶众生。正是由于这种隶属,才使主人和奴隶都互相败坏了。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治社会中的这个弊病的话,那就是要用法律来代替人,要用那高于任何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如果国家的法律也像自然规律那样不稍变易,不为任何人的力量所左右,则人的隶属又可以变成物的隶属,我们在国家中就可以把所有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统一起来,就可把使人免于罪恶的自由和培养节操的道德结合在一起(以上出自卢梭《爱弥儿》)。

不得不说,这一段论述从原理上指出了为什么要用法治代替人治的根本。卢梭的思想真是深邃,《社会契约论》已经非常好看了,注释又在放毒,《爱弥儿》等着我。

我为你失眠,你知道吗?

当你的情绪因为她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状态而变化的时候,你完了。

我必须承认,我很在意她的一言一行,她对我的态度和言语,会因为她发布了一张照片而不停想象与猜忌,不自觉地代入,想她的想法,而结果却是一团乱麻。

翻遍你所有的微博图片,看那个以前未知的你的生活轨迹,看你记录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都倍觉珍贵。于是我试图去尝试,在脑海中组织起你从“固执到要死”到“仗剑走天涯”(这一句我以前也经常用哦:D)到“与文三君”的一路历程,看着你从短发到长发,从牙套妹(这一点倒是很出乎我的意外)到牙膏代言人,那些过去的你开始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让我忍不住想去触碰。

但,那张照片里的两个人是谁?是文三君吗?一想到这儿,我就一点也不好了,嫉莫名的妒,睡失眠的觉。

关键是,这一切你都不知道啊。。。

我所理解的A股市场

首先,A股市场是一个公开的、合法的国家性大赌场,大家来到这里,都是来投机的,心照不宣般。快五年的洗礼,我的理解是,在A投进行投资买卖,是一种玩法更为高级的赌博游戏罢了,遵循投机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只不过,这种投机,押注的选择更多、影响因素更多。关于这一点,这两天在雪球上看到一位牛散也写了类似的文章,见:http://xueqiu.com/3007723535/28620231

其次,A股市场是一个跟踪社会生活变迁的绝佳窗口。我们常说,文学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同样的,A股源于生活引领生活。远的不说,自打09年入市以来,市场的热点也总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最关切的点或者生活的改变。比如,这两年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和其相关的上下游厂商股价一飞冲天;再比如,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文化股也是经历了一次长牛行情;最近的例子莫过于可穿戴设备和特斯拉电动汽车概念股,当谷歌宣布收购Nest公司,特斯拉宣布进华时,你懂的。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不妨看看A股吧。

再次,A股市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地位和等级在市场中仍然清晰可见。君可见春江水暖为何总是机构先知?答案很简单,更靠近消息源呗。再问为什么更靠近呢?你说呢?

最后,A股市场也是一个观察人性的绝佳场所。人们来到市场都是为了追逐利润的,这个残酷的市场会把人的贪念无限放大,同样也会把人的恐惧无限放大,于是市场里每天都会上演极乐极悲的两端故事。在这熙熙攘攘之中,财富完成从一部分人到另一部分人的转移。如此这般,无限反复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人性的贪婪、自私、狂暴等特点被那些上上下下的波动勾引得以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如杰西·利弗莫尔所说:“华尔街从未有所改变,财富来来去去,股票此起彼落,但华尔街永远没变,因为人性永远都不会改变。”

我读系列之《社会契约论》

我向来推崇道家的“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相如何,皆缘由于他的内心层次,而内心层次不光是成形于其个人性格,与他所处的社会面貌亦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个人身处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个人的面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注意,我这里不是在重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我个人的阅历而言,我看到的台湾人、香港人与大陆人民在面相上便有着十分直接的证据用以证明我上述的观点。在看法国大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前言时,我看到他也有着类似的论点,这一段见于卢梭另一本著作《忏悔录》的文字摘录于下:

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是他们的政府的性质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尽可能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性质的政府才能培养出最有道德、最贤明和心胸最豁达的人民?——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性质的政府才能培养出按“最好”二字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足可称为“最好的人民”?

股票与牌九

过年回家玩了几次牌九。我自认是个没有赌运的人,所以不输不赢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惊喜。不过,在玩牌九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与股票几点相似的地方(对牌九不了解的可以先百度自行脑补)。

1.对玩家心理的考验。两者都是投机游戏,都遵循投机的一般规律。众所周知,A股市场是一个极其惨烈的心理搏杀场,散户们在不断上演冲动(追高买入)——希望(被套等待)——绝望(割肉离场)——懊恼愤怒(个股主升浪)的剧情。牌九亦是如此,闲家不断在上演不知所措(不知道押哪家)——蠢蠢欲动(看到某一闲家连续吃庄家)——冲动押注——被庄家吃掉——小赚小赔积累成较大亏损——搏命式的下注——血本无归的剧情。虽然在细节上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仍然可以用追涨杀跌来加以总结和概括。

2.取胜之法。牌九其实是有门道的,概括为三个字,“忍、准、狠”。忍当然是指在受到诱惑时能够忍一时之情绪(包括连胜时的诱惑以及庄家气势盛极时的胆弱),准是指根据自己的操作系统认准可以吃掉庄家的盘口,狠是指在准的基础上,敢于下重注。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参考1中的剧情自行对号入座。对应到股票上来,忍当然是可以从容面对拉高的诱惑以及杀跌的恐惧,准是指选好标的股票,狠不用说,自然是指在准的基础上,敢于重仓甚至全仓重金买入。还有一点,除以上所说的三点外,及时的逢高了结也是一个相通的地方。

两个均带有投机色彩的游戏,仔细分析起来,竟然有着异曲同工式的奇妙之处,不得不让人感叹,投机真的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父亲

父亲,我的爸爸。

我一直感觉,我和父亲的关系很玄乎。父亲重男轻女,所以有了我的存在。他不是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这一点遗传至我,于是我和父亲的对话,基本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为了支撑家庭的起早贪黑的劳作以及自我上大学之后便奔波在外甚少在家,我与父亲很少就我的未来发展展开过比较有建设性的对话。直至此次过年前回家。

我很庆幸那天随了他的心意,陪他冒着严寒起大早去他经常去的点心店吃早餐,当然,向乡里乡亲介绍我时,他一如既往地显得自豪与自然。沿着很多年我没走过的家乡路走时,我想起很多过往,每次去上学经过104国道,父亲总会在边上的停车杨等着我和姐姐,然后走到我们边上来,一手一个,牵我们过马路,快到而立之年的我,现在隐约可以想象他当年每天这个时候的满足感。我们在他的仓库前讨论了关于我未来的纲领性意见,也交换了许多对于家庭琐碎的看法。我诧异于过去我对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也开始理解他的习惯和性格为什么会导致他经常做出一些违背他内心想法的原由。在这一点上,我深得遗传。

父亲自小务农,书读至初中便辍学了。去年因为需要而报名驾照培训,对电脑七窍通了六窍的他,在两次理论考试失败后,硬是凭着大年初一到初六早上六点便开始的自学,顺利通过了考试。对于平日里经常出口成对的他,我相信如果不是碰上那场十年浩劫,以父亲的毅力,考个大学应该不会是太难的事。

父亲做过的活计数数应该不下一个手掌了。自成家后,共自建房子三次,一次落地四层楼、两次套房,每次间隔基本在10年左右,白手起家,实属不易,外加我们三个儿女这么多年的抚养,勤劳程度不得而知。几次劝他戒烟,总是借口生意场上需要,只好作罢。身体要紧啊爸爸。

《饥饿游戏2》

看《饥饿游戏1》的时候,我就被这部电影的情节深深折服了,把反对极权这么沉重的话题包装到这么科幻的高度,写这部小说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2》沿着《1》的路线继续纵向发展着。虽然在新意上突破不够,但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伟大性,无怪乎其在北美掀起了不亚于《指环王》这一级别的观影热潮。

《2》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对立的两个阶级心理状态的拿捏与把握上,以及传递的主旨:只要有希望,纵使受到伤害、做出牺牲,但是毫无疑问,胜利的那天总会到来,因为支撑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万古不变,恐惧、希望、同情、勇气,相互交错,带领人们走向冥冥之中安排好的那条路上,那里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专制,没有……一个美丽的世界。

期待第三部,虽然有小说了,我还是想先看完电影系列了再去看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