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系列之《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政治寓言(预言)小说。故事梗概不再做介绍,书不厚,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总之一句话,短小精悍,寓意深刻,4.5星推荐吧(和《1984》一样,奥威尔只指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因此扣掉0.5星。可能他自己也还没悟透其中道理吧)。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动物们第一次意识到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时候,他们有过反抗,只不过被绵羊的声音盖过,被凶狗震慑住了。试想如果他们的阅历再丰富一点(比如那只驴),能够想到这种妥协会是另一个极权的开端的话,会不会反抗的力量会更坚决些、也更强大些呢,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毕竟这是他们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啊。对此,我没有答案。也许经过几代人,在阅历再丰富一点的时候,或者教育水平提高而带动人们智慧增长的时候,会发生一点什么吧,但我对新的统治者能够实行开明教育持悲观预期(如小说中所写,开展的是愚民教育)。另外还有一个答案,是一个小伙伴说的,就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的高度便捷,使得信息不对称急剧下降,促使民智开启,加之时间积累,应该会促进反抗的力量增长。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是特别满意,原因有两点:一、时间跨度难于估计;二、如果出现类似朝鲜这样信息封闭的状态,这种可能性就基本被抹杀掉了。哎,想不通的问题,真是要命啊。顺便批评一下微博上很受大家欢迎的“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容易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心就巴掌大点,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悲伤,是我们承受不来的。给自己一些顾影自怜的空间就够了,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个路人甲,所以有时候没心没肺一点,冷艳高贵一点,做一个装傻的旁观者真的挺好的。”论点,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还如此愚蠢得将自己圈起来,真是非常可悲和可怜,你不关心这个世界,却要世界关心你?还是省省力气 吧。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子情怀都被掉光了,严重鄙视之。

这本小书,最初带给我的震撼还是无以撼动的,感谢乔治·奥威尔。

再看《阿甘正传》

心血来潮,继上一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看过此片后,又看了一遍。

时过境迁,十年后再看此片,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美帝当代历史的了解加深,片中很多映射的桥段也不再是傻乎乎地当笑话看了,比较搞的是水门事件,改编得很好玩,尼克松出于好意安排阿甘入住水门饭店,不曾想阴差阳错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举动。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美国人对自己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与进程的一次回顾与反思,越战、黑人运动、水门事件、与中国建交。虽然历史总是沉重的,但在这部反智电影里,被处理成了黑色幽默,况且是看别人的历史可以是轻松的,至少可以抱着做一个看客的姿态,一笑了之。

再来谈谈另一个让人觉得比较纠结的点吧,珍妮与阿甘的爱情。我认为珍妮对阿甘是有真爱的,这份感情不仅来自于他们青梅竹马的成长经历,更是她对阿甘一以贯之的如姐姐般不离不弃的照顾与疼爱,最好的一个例子便是,当她听见阿甘说要去参加越战的时候,她的神情非常紧张,影片中她少有的一个表情,然后交待阿甘一定要平安归来。只不过命运对她而言是残酷的,非常不幸的童年几乎成了她一生的沉重负担,这从当她年长后回到家乡,看到那幢房子时的歇斯底里仍可见一斑。至于说为什么她几次离开阿甘,我认为是时代与内心对她的一种召唤,促使她在离开和留下之间不停选择,说白了,她对于在绿茵县过平静的生活心里始终有不甘或者害怕(因为童年的阴影)。最后,当她因为生下小甘而安定下来时,可能这时候她才方始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如果不是生病的关系,她可能是不会再去找阿甘的。至于大家纷纷猜测她的病如果是AIDS的话,为什么没有传染给阿甘和小甘,这点就不讨论了,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况且,人都死了,就让她安息吧。

会蛙泳了

2014年6月21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三个多星期的学习,我终于会蛙泳了,正式摘掉“旱鸭子”的帽子,撒花。
回顾这个过程,最困难的莫过于整个动作协调了,不过真的会了,反而也觉得没有那么困难了。在水中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啊,不好形容,难怪那么多人喜欢游泳。

下一步的计划,盛夏的时候,每天的早场,游起来,好好锻炼下两年多没有运动的身体。Fighting!

我读系列之《陆犯焉识》

陆焉识的命运是那两个运动中无数人的代表,因反右被打倒入狱,罪至死刑后改无期,流放大西北,经过九死一生,熬过文化大革命,历经二十余年风霜,终回故里。

暂且不说性格决定命运这种事后诸葛式的感叹,陆焉识的悲剧,是他所处时代的国度人祸所带来的集体阶层悲剧。迂腐如陆焉识者、见风使舵如大卫·韦者、心胸狭隘如凌博士者,各色各样的知识分子,都如小鱼挣扎般,没能逃脱那张从天而降的大网。本应最奉献光和热的二十余年,硬生生地被各种政治斗争挤占,压弯了脊梁,赔上了财产、原则、自尊,只是出于最本能的求生,在大草原上蹉跎了年华。可以想象,陆焉识在大草原上的日子里,他一定想过怎么就落了这样一个下场,但他未必能想通,他的国家和时代怎样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饥荒和文化大革命,两场人为的灾难,只因一群人的失误、一个人的斗争,就把全国闹了个底朝天,死伤无数,人民生灵涂炭,国家奄奄一息,如果不是天佑中华,及早带走了老人家,想必你我的命运也可能如此罢。

唯愿这些都不会再发生。与诸君共勉。

命运

我的母亲自打怀上我之后,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提心吊胆地投奔了不知道多少个亲戚,又忍受了一个月多月忐忑不安的心理折磨,终于在那个还是有点酷热的夏夜里,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我的降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首先,是母亲的,她终于不用再担心万一又是个女儿后认命般要再生了;其次是父亲的,他心满意足地想到,以后“赚阿饭吃”的儿子现在终于有了,高兴得与在守候在房外计划根据哭声来判断男女然后决定去留的二伯喝了通宵的酒。再次是两个姐姐的,她们不得不接受一个尴尬的境地,在这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家庭里,面临着失宠的局面。最后是日后的生活中,无数与我的生命交错的人,他们毫无保留地给我一个机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欢乐或伤害,最后都目送我远行或将背影留给我,终于渐行渐远。

我的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千辛万苦生养的儿子终于来到成年的年纪,却离家远行,求学、工作,留她在遥远的故乡孤苦伶仃;我的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以后要“赚阿饭吃”的儿子,在即将而立之年的年纪上,仍然对他毫无回报,唯一的一件礼物是刚工作的第一年买的一个飞利浦三刀头剃须刀;我的两个姐姐都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却时常往娘家跑。还有那些花儿,说过天长地久的友情、爱情终究抵不过时空的距离,各自匆匆奔向前程。命运和大家都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你曾经梦想的,它始终无法如你所愿。

和平年代的人是幸运的,他们不会像战争年代的人一样,一个看似合乎理性的决定,常常就是一家人的天涯永隔。命运和时代推着我们向前,经常不留给你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抉择,只留给你在以后的岁月中的某日感叹的权利。我无法拒绝自己骨子里的那颗稍微带点叛逆和自我的心,放任自己去追逐我的生活与梦想,即便这样的追逐堆着父母为我深夜失眠的泪水,我也选择去借着它们继续。我甚至不讲理地和父母讲,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你们当初为什么要将我生下来?我的这个问题的悖论在于,不将我生下来,他们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忘记了他们当时的回答,也许他们在感叹命运的捉弄,也许在想自己怎么养了一个这样狼心狗肺的东西。

不管怎样,我感谢命运带给我的种种。Let it happens。

漂泊

漂泊得太久,心会累。

我偶尔还是会想起你,仅仅是开车听见一些特别的歌曲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我不会去刻意想起,那份遗憾和自责过去抓得我太紧,现在慢慢放开了。我想你应该过得不错,虽然后来从没有你的消息。

我重新喜欢上了一个人,很难得的心跳感觉,可是目前来看,流水有情,落花无意的概率不小。如果她同意,我会和她定下来,我已经厌倦漂泊,厌倦一个人的生活,我很累,想有个地方安心睡一觉。

我读系列之《社会契约论》

法国著名的大师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完了。前面也有做过一些摘录,这里再做一次总结吧。
诚如本书的译者所说,卢梭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理论,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如何找到一个能把法律置于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
作者从多个方面着重介绍了社会契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并指出由此带来的良好结果(见附1);接着,作者讨论了法律、政府和人民等诸多政治概念,关于人民,有两段我觉得比较精彩的论述,见附2。以此为基础,作者讨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政府形式,他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贵族制政府,并指出:国家的组成和政府和组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最后,作者以罗马政府为例,论述了建立良好的国家体制的方法。

附1:
因为,由于社会契约的结果,个人的处境的确比以前的处境好得多。他们这样做,并不是真的转让了什么,而是一种有利的交易:以一种不稳定 的和不可靠的生活方式去换取一种更美好的和更可靠的生活方式,以天然的独立去换取社会的自由,以放弃损害他人的强力去换取自身的安全,以自己可被他人战胜的力量去换取由于社会的结合而拥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附2:
1)建立政府的时机的选择,是人们据以区别它是由立法者建立的还是由暴君建立的最可靠的标志之一。
2)然则,什么样的人民适合于立法呢?适合于立法的,是这样的一种人民:他们虽然已经由某种起源、利益或约定联系在一起,但他们还不曾受过法律的真正束缚;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迷信思想;他们既不怕遭到外敌的突然入侵,也不参与领国的纠纷,而且可以单独抵抗它们当中的一个,或者和一个联合起来击退另一个;他们的每一个成员都为其他成员所认识;他们绝不强迫一个人担负超过其能力的重担;他们没有其他民族的帮助也能过活,而其他民族没有他们也能过活;他们既不富也不穷,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最后,他们可以把古老民族的坚韧性和一个新兴民族的温顺性结合起来。

我读系列之《江城》

这是一本一个老外写的在中国两年教书生活的记录,以一个文化外来者的身份,详细记录了特定的时间范围内(1996-1997年)一个普通的江边小城的生活百态与中国大事件。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是一个积极融入中国普通生活的外国人。他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中国学生的一些常见特征:如习惯写现代八股文、思想受控较深、相对内向等;他也描述了中国学校的一些常见特征:政治高压线、洗脑式政治灌输等;普通的中国人民身上的种种矛盾性格:善良、热情、爱看热闹等也得到了说明。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从刚来江城时的种种不适应,到慢慢熟悉、习惯并爱上这里的生活,他与众多的涪陵市民成为朋友,彼此较为深入地有了了解。涪陵的市民也从他和亚当初来时的围观到习以为常,直至舍不得他们离开,最后成为他书中的一个个鲜活形象。可以说,何伟和涪陵市民是一体的。
书中记录了一些时代的印记:三峡工程的建设带给涪陵这座江城以及人民的变化;一位学生的家长,因其父亲在48年去了台湾从此与弟弟走上了孑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何伟所在学校的书记夫人,年轻时教学英语课程,却因为赶上“文革”,因江青对英语的厌恶,教不成英语;一位学生的姐姐在厦门工作,回家探亲时骄傲地展示手机与进口洋酒等等,读来让人觉得非常有亲切的感觉,有很强烈的共鸣与代入感。
另外,书中也尝试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中国当代政治事件做出了作者自己的一定上的解读,但往往都是点到即止。有一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关于学潮的,作者说:再怎么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肯定不是由学生来作主的。
书中对我比较有触动或者让我感到比较惊奇的地方有:
1.在大学生中展开军训活动,竟然是因为那场学生运动;
2.这里的上团体很多,也不乏爱国主义,但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发,既可能出于心系祖国的真情实感,也可能是因为恐惧和无知。你可以操弄这种恐惧和无知,告诉人们,尽管大坝可能会破坏江河与城镇,但却对中国意义重大。
3.如果他们对我多一些了解,也许就不会那么认为了。
是的,如果双方都能多一些了解,也许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冲突和误解了。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我现在唯一羡慕的,是那群每天可以和你朝夕相处的熊孩子,可以每天见到快乐的你,是我现在和以后最希望做到的事。
你肯定不知道吧,我有多么期待你的话语,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可你的沉默让我太难过,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想法。问了太多的人,基本上是让我节哀的。我不太相信,你会一点机会也不给。那我该怎么破呢?很快你就要放暑假了,时间越来越少,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接近你,怎么样去让你恢复勇气(如果你的微博上说的是真实的话)。太多问题,我想知道答案。
我每天想起你的时候,你会打喷嚏吗?如果有,我给你买纸巾擦。在纸上写那么多“阮”,有时候也会稍微缓解一点。每当我又厚一次脸皮,找你的时候,换来你那长长的冷落,我真的好难过。
我喜欢你,你知道吗? 我想了很多和你在一起之后的欢乐生活,婚礼上要唱《礼物》;经常回家看看家人;出远门旅行,目的地是海洋,在沙滩与蓝色的海边漫步;做你的备课的小白鼠,听你上课,顺便揶揄下你或者捣捣蛋;一起做大餐,请朋友们来吃;下雨天在家里的客厅喝茶,一起看书;想到了就去西湖边散步;会有一个小家,属于我们自己的,写上两个人的名字;会去彼此的母校,一起交换青春的回忆;分工上,你负责长肉,我负责锻炼;你负责快乐,我负责让你快乐;你负责任性,我负责哄。阮俊南,你是我认定的要与你过下半生的人,这些的这些,你知道吗?为什么就不愿意打开心扉,给我一个机会呢?
这是我和你目前唯一的联系,除此无它。

11